蜂窩式電捕焦油器和同心圓式電捕焦油器的區(qū)別?
《蜂窩式電捕焦油器和同心圓式電捕焦油器的區(qū)別?》
在焦爐煤氣凈化、瀝青煙氣治理、碳素焙燒等含焦油廢氣處理領域,電捕焦油器是核心設備。市場上常見的結構有三種:同心圓式、管式和蜂窩式。其中,同心圓式與蜂窩式因處理量大、效率高的特點被對比最多。本文從結構、性能、制造運維、適用場景四個維度,系統(tǒng)梳理兩者的差異,為選型提供參考。
一、結構差異:圓筒套放 vs 六邊密鋪
1. 同心圓式
由數(shù)個不同直徑的鋼板圓筒以同一垂直軸為圓心、等間距套放而成,形成環(huán)形電場通道;電暈極沿中心軸懸掛,沉淀極即為各層圓筒壁。氣體在環(huán)形間隙內徑向流動,通道面積隨直徑增大而遞增,整體呈“洋蔥”狀分層結構。
2. 蜂窩式
將沉淀極截面由圓形改為正六邊形,多個六邊孔緊密排列成“蜂窩”管束,相鄰六邊共用一條邊;每根六邊管中央布置一根電暈線,形成眾多獨立的小電場。殼體為立式圓筒,蜂窩束整體懸掛于內,氣體由下而上軸向穿過每個六邊孔。

二、性能對比:效率、阻力與場強
1. 凈化效率
蜂窩式因“無電場空穴”、單位體積沉淀面積比同心圓式大 15%~25%,在相同電壓下更易獲得均勻電暈,對 0.1–1 μm 焦油霧滴捕集效率可達 99% 以上;同心圓式效率雖也能到 97%~98%,但在高流量或高濃度波動時,環(huán)形通道內易出現(xiàn)流速不均、局部二次夾帶,效率下降較快。
2. 系統(tǒng)阻力
同心圓式環(huán)形間隙寬大,空塔流速低,本體壓降一般 ≤ 200 Pa;蜂窩式單孔水力直徑小,但孔數(shù)多、分布均勻,總壓降 250–400 Pa,仍在風機經(jīng)濟范圍內,且因流速均勻,實際運行波動更小。
3. 電場均勻性
蜂窩式每根六邊管幾何一致,極間距偏差可控制在 ±1 mm,電場梯度均勻,閃絡電壓高,運行電壓 45–60 kV;同心圓式在套放組裝時同軸度難保證,大直徑圓筒易橢圓,極間距偏差可達 ±3 mm,局部易形成低場強區(qū),需要額外調幅或降低運行電壓。
三、制造、運輸與運維
1. 制造難度
蜂窩管束需用 2–3 mm 不銹鋼板沖壓、折彎、氬弧焊成六邊型,工裝精度高,焊接量大;同心圓筒僅卷板焊接,加工簡單,材料利用率低但工藝成熟。
2. 運輸與安裝
蜂窩束為整體模塊,直徑>4 m 時需分瓣出廠,現(xiàn)場再次組焊,若定位銷偏差>2 mm 即影響極間距,需二次校正;同心圓筒分層套裝,現(xiàn)場逐層吊裝,對大型設備僅需保證垂直度,安裝容錯高。
3. 清洗維護
兩種設備均采用頂部噴淋+底部排焦油方式。蜂窩孔小,焦油粘度大時易“橋接”堵塞,需每周蒸汽吹掃;同心圓環(huán)形間隙寬,可半月清理一次,但高徑比大時頂部焦油淌流路徑長,冬季易凝固,需外壁保溫伴熱。
四、適用場景與選型建議
1. 煤氣處理量
蜂窩式單臺可做到 4–12 萬 Nm3/h,占地節(jié)省 20%–30%,適合新建或場地受限、要求出口焦油 ≤ 20 mg/Nm3 的大型焦化、碳素項目;同心圓式單臺處理量 1–5 萬 Nm3/h,擴容需多臺并聯(lián),適合中小規(guī)?;蚺f廠改造。
2. 煙氣波動
當廢氣含焦油 5–20 g/Nm3 且流量晝夜波動 ±30% 時,蜂窩式因電場均勻、吸附面大,仍可保持排放穩(wěn)定;同心圓式在超負荷運行時,環(huán)形通道內流速驟增,易出現(xiàn)“尾焦”夾帶,需在前端加調濕或降溫緩沖。
3. 投資與運行成本
蜂窩式鋼材用量少、設備重量輕,但制造精度高,單臺造價比同心圓式高 10%–15%;同心圓式備品備件少,電耗低,適合預算有限、自動化要求不高的場合。綜合來看,大型化、嚴排放、自動化程度高的新項目優(yōu)先選蜂窩式;中小規(guī)模、操作習慣傳統(tǒng)、維護力量薄弱的裝置可選同心圓式。
五、發(fā)展趨勢
隨著 2025 年后焦化行業(yè)超低排放全面鋪開,出口焦油指標將收緊至 10 mg/Nm3 以下,蜂窩式因效率高、占地小,已逐步替代同心圓式成為主流;但其制造、安裝精度要求倒逼企業(yè)提升工裝水平。未來,蜂窩式將向“模塊化、輕量化、在線清洗”方向升級,而同心圓式仍會在中小型煤氣發(fā)生爐、陶瓷窯爐等場合保留一席之地。
結論
蜂窩式電捕焦油器與同心圓式電捕焦油器同屬高壓靜電捕集原理,卻在結構布局、性能曲線、制造運維上呈現(xiàn)明顯差異:前者以“密排六邊”獲得高效率、小占地,但制造安裝要求高;后者以“套放圓筒”換取低阻力、易維護,卻犧牲部分效率與規(guī)模。用戶應結合處理氣量、排放指標、場地條件及運維能力綜合權衡,選擇最適合自身工藝路線的設備形式。
- 上一篇:沒有了;
- 下一篇:南通電捕焦油設備 南通油煙治理案例
- 返回列表

客服微信